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高校都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多校区办学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高校的竞争优势,解决了一些矛盾,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探索多校区办学的教学管理模式是目前我国相关高校急需探索的问题。 一、国外名牌大学多校区办学的成功管理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种现象,在国外也是很常见的。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很多国家的名牌大学都进行了多校区办学的实践。 美国加州大学有9个校区,他们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在学科设置上都有多科性的特点。这个巨型大学是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联为一体,图书馆、办公室、学生宿舍处处相通,而且与全美的信息网络系统相连接。加州大学管理模式上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事业部型管理模式,这种结构包括总校(评议会或董事会)、分校(校长、校务委员会等)、学院和系所四个层次,运用“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方式,既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又有利于调动各分校区的积极性。特别适用于巨型大学组织管理。 日本大学多校区管理以东京大学为例:该校由3个校区组成,其中一个主校区设立学校的绝大部分机构并且是研究生教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另外一个校区是基础教学部主要以基础教学为特色,承担中、低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学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环境,为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进入高年级后学生转入主校区直接进入各研究室从事科研实践。还有一个校区是以应用型科研为主的校区具有较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这里的教授基本不承担教学而是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及研究生培养。3个校区的定位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有非常合理的互补性,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有序运行。 从美、日两所不同管理模式的巨型多校区大学办学的经验来看,多校区大学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校区得到扩展,使成千上万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科研成绩斐然。多校区办学大大促进了各校区的专业化、多样化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由于多校区大学既满足了时代、国家、社会的需要,又满足了各高校相互竞争以及知识、学科不断分化或综合的内在需要,故多校区系统发展势头很快。然而它的明显缺陷是院校间或多或少存在重复办学、职能冲突,办学成本较高等问题。 二、目前国内现存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发展多校区大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多校区大学显著优势在于学科众多,这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使新知识、新学科、新门类层出不穷。同时,这种趋势也满足了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多校区管理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1.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分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 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其优势是各学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学科特色有利于发挥;不足之处是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重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难以胜任。 2. 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统一安排 多校区存在的另一种模式是各校区实质性的统一。不论是几个高校的合并还是单一学校的扩展,最终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系是执行实施层,主要负责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其优势是三级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助于知识也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新知识、新学科、新门类将层出不穷。其不足是地域较远,信息传递不畅,管理上存在困难,容易造成不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 3.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学校由于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的校区之外建立一个或几个新校区,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该模式下运行的学校一般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进行条块管理。在分校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一些日常性的事务进行管理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其他一切工作如教学运行及安排、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该种模式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不利的方面是分校区学生构成单一,造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核心校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选课和各种交流上产生困难。 三、构建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多校区大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构建过程中,应注意遵从以下基本原则。不仅考虑实现管理的基本功能,应更多考虑适合学校的运行机制。 整体性:建立多校区大学必须统筹考虑,首先做到思想观念的真正融合,无论是在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各校区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队伍、实验设施、经费投入等必须统一协调配置,有利于整体发展,以提高整体效益。同时更要注重“校魂”的凝聚。 多样性:各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在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各校区的特点,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又要具有灵活和多样性,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 高效性:对多校区的管理模式的评价不仅要看其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管理效率。效率是衡量管理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之—,有高效率的管理,才能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首先要保证管理渠道的畅通。要合理构建校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综合功能。 复杂性:各校区之间客观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这也是他们得以存在、合作、发展的基础。如何运用这些条件,解决存在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合作、有效的管理集体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组织机构有各个部门和各个层次,有相应的权利、责任、制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层次体系。处理好这些矛盾是多校区大学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四、多校区大学办学在管理上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校区办学雳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同时也要注重整体实力的凝聚 目前国内多校区大学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但无论何种情况,多校区办学格局形成之后,一校多区必然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等出现新问题。因此多校区大学首先必须明确校区定位,理顺校、院、系之间的关系,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工作运行机制。 多校区办学在注重灵活多样的管理的同时应更加注意整体实力的凝聚。首先,管理应具有相对统一性。尽管各个校区的历史和传统可能不同,但作为一所大学,必须在管理上具有相对统一,才能促进各校区寻求文化上的共同点和发展上的一致性。通过一定的管理战略和管理技术使各校区为社会提供一致的教育质量、学术质量。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一个大学”的理念是实现多校区大学团结的首要管理基础。大学的宗旨是反映自身的使命和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因此不仅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大学的精神力量,是团结各个校区的灵魂。 2. 多校区大学必须注在学科融合,创造出新的学科生长点,保持学科的良好发展势头 高校合并,规模扩大,为学科交叉、渗透、互补和综合提供了必要条件。首先,学校应尽快行动,利用学科综合优势,在学科内容上找到相融的耦合点,实现交叉互补。其次,在学科的融合过程中发掘出新的学科生长点,因势利导培植新学科成长。多校区大学的学科布局要与学校的总体规划相匹配,必须紧紧围绕如何利用学科的空间建立承前启后的学科结构。建立先进而科学的学科群,形成以基础学科为根,以技术学科为主干,以应用学科为枝叶的层次结构,从而组建成新兴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群。真正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这是多校区高校应考虑的问题,从而使学校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3.利用学科门类综合的优势,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接式,使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 多校区大学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综合优势,确实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使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应首先对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各学院及相关部门必须积极投入,构建起全校范围内的通识教育的大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搭建各专业教学平台,制定科学、系统、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和个性教育”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大面积实施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培养,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以营造更为宽松的成才环境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大的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和选时间的自由,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实行目标管理,真正实现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挥多校区的自身优势。 (本文是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